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| 李社光:在祖国边陲守望万里空疆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04:55 点击次数:200
作者|黄宗兴汤文元董浩谢钦
低沉隆隆,无人机螺旋极速搅动气流,轰鸣声不断上扬。沿着停机坪灯光望去,机翼下忙碌的身影让机场早早苏醒。
不远处,陆军新疆军区某旅二级军士长李社光侧耳静听。就像种了二十年树的种树人,靠近一棵树观察树干时,能清楚看懂迷宫般的纹理和脉络。
“准备起飞!”伴着螺旋桨的轰鸣声,李社光匆匆走上战位。他稳稳拉起操纵杆,无人机腾空,刺破云翳,朝着边境线呼啸而去。
一月映千江,一路连万里。以山脊为界的边境线,将喀喇昆仑群山之巅点缀其中,蜿蜒于大山沟壑间。延展于天地间的巡逻路,构成了李社光戍边生涯的中心线。
只要内心那杆螺旋桨转得够快,再大的风也不怕
“砰”!航模降落时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画出一道美妙的弧线,而是近乎垂直砸在地上,烧焦的味道直往鼻孔钻。望着破碎的螺旋浆,李社光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心脏在震颤,“如坠冰窟,脑袋一片空白。”
19年前的那个冬天,还是上等兵的李社光花费近一年的积蓄,购买了一台油动式无人机航模——这在当时无人机发烧友的圈子中,毫无疑问属于“奢侈品”。战友们看着他兴高采烈奔向跑道,回来时却捧着残肢断骸径直往修理所跑,一路不敢抬头。
“首飞”失利其实并不意外。2004年,在我军探索发展无人作战的大背景下,新兵下连后,面对战友们的质疑,李社光毅然选择了无人机起降控制专业。由于文化程度不高,从事这种技术专业几乎没人看好。
失败的那晚,李社光整宿没睡,脑海里不停地复盘查找问题。第二天,他又活跃在训练场上。有战友问他,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哪来。李社光笑着回答:“就像眼前的无人机,只要螺旋桨转得够快,再大的风也不怕。”也有战友问他,“你现在摔模型,将来就可能摔无人机,你不怕担责吗?”
“有些事,怕也得干!”在李社光心中,飞无人机是其中之一。
李社光出生在安徽砀山,一个地处山东、安徽、河南三省交界的乡镇,用他的话说,自己从小就“躲在犄角旮旯里”。踏入军营后,他没有被许多热血青年向往的枪械、火炮所吸引,却对单位的无人侦察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“我就想飞得高一点,再高一点,飞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”
续航短、侦察能力弱、体型很小、起飞需要手抛……尽管比起如今驾驭的新型装备,那时的无人机似乎一无是处;尽管李社光被告知,飞无人机不容易出成绩,需要长期下苦功夫、坐冷板凳。可希望的种子一旦在心中萌发,就会深深扎入土壤,拼命汲取养分。
砖头一样厚的装备教材,他逼着自己塞进脑袋里慢慢消化,一遍看不懂,他就一点点请教,熄灯后再反复琢磨;训练场上,学完自己专业的内容,他就凑到老班长旁帮着干。班长研究问题时,他竖着耳朵听;班长操作模拟器,他就在一旁翻看书籍学理论;班长回去休息,他就加班练操作,凌晨睡觉是常态。
安全起飞,平稳落地。2005年8月,年轻的李社光第一次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。蓝天白云点缀下,无人机在飞翔,他觉得梦想的天空无限宽广。
事实上,在这个过程中,李社光经历过不止一次的自我否定和质疑,但他自始至终保留着对无人机事业最初的热爱与渴望。正如他所说,只要内心那杆螺旋桨转得够快,再大的风也不怕。
迎着风暴前行,才有可能抢在风暴的前面
2021年春节刚过,全国上下掀起向卫国戍边英雄群体学习的热潮。一时间,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,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,从中原腹地到雪域边关,英雄事迹冲击着强军新时代的座座军营,激励官兵向战而行、奋勇向前。
彼时,刚刚列装某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李社光和战友们,正在狂风呼啸的戈壁滩集中攻研训练难题。该型无人机技术领先、配套先进,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都毫无经验可循,他们面临着艰巨的挑战。
“作为体系作战最先使用的一支新型作战力量,我们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速度直接关系到未来战争的打赢底数,关键时刻我们能不能像卫国戍边英雄群体一样,顶上去、打得赢?”在驻训场负责飞行训练的旅长李伟的一番话,让李社光和战友们第一次感到强烈的紧迫感。
飞行,飞行,还是飞行。
战力生成等不起,技术革新是出路。随后的日子里,李社光和战友们以难以置信的热情投入到训练中。
在狂风肆虐的戈壁滩,李社光沉下心来学实操理论,夙兴夜寐搞飞行研究,吃住都在在两平方米的操作间;在飞行训练专修室,他把晦涩难懂的说明书一段段拆解重组,不放过任何一个零件,不忽略任何一个疑点,不漏掉任何一道程序,学习笔记记了满满9本,手绘飞行流程图达14册;在厂家、院校,李社光追着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员求真知、解难题。
转型,机遇难得;转变,重担在肩。扎根野外戈壁苦练勤飞,李社光和战友们仅用3个月便实现该型无人机自主实飞。挑战接踵而至,上级一声令下,连队开赴阿里高原,探索形成该型无人机“两高”条件下作战能力。
风起戈壁,雪落冰山。巨大的山峦如刀削斧凿,一头扎进云天深处。山体最高处已是白雪皑皑,远远看去满眼巍然壮阔,令人心生敬畏。
“班长,缓一缓休息休息吧。”刚上高原,由于时间紧、任务重,住宿保障跟不上,他们需要临时搭建营区。为了加快进度,李社光带头铆在一线。沉重的呼吸、缺氧带来的头痛,时刻提醒着李社光——这里是高原。
累了就倚在墙角,喘了就大口吸氧,下雨就披上雨衣,阳光毒辣就拉上面罩……雨水、泪水、汗水、泥水,他们将这些从脸上通通揩干,只为将跑道聚在视线里。
“轰隆隆……”不到一星期,李社光驾驭无人机轰鸣着冲向蓝天,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机身上,点燃了翱翔苍穹的希望。
突然,意外情况出现!短短几秒钟,显示屏画面突然猛烈震颤,高度与空速数据指示急剧跳动,伴随着闪烁的红光刺痛着李社光的神经。原来,由于高原气温低,无人机穿过云层时机翼严重积冰,加之侧风影响,飞机因升力下降掉高明显。危急时刻,李社光敏锐判断情况,细心大胆操作,无人机最终安全落地。
迎着风暴前行,才有可能抢在风暴的前面;穿行在风暴中,才有可能窥见风暴的秘密。新装备快速实现人装结合要靠创新,新型人才孵化培养靠创新,探索适应信息化战场的新战法、新训法还是靠创新。走出操作舱,走入中军帐,李社光带领战友们采集训练数据,展开复盘总结。一次次固化经验,一次次实践检验。这两年,他累计安全飞行百余架次,总航时超过500小时,总航程10万余公里,5次成功处理空中特大险情,挽回损失近千万元,总结形成《特情处置规范》。作为专业骨干、组训教员,他始终以加速推动连队军事训练转型升级为己任,总结固化飞行训练安全规程,攻克多项无人机“两高”条件下实战技术难题,不断寻找战斗力新的增长点。
当金色从地平线溢出,温暖的晨光洒向空旷的跑道。李社光又一次驾驶无人机加速飞向云霄,借着方舱内的大屏放眼大好河山,他的心如同发动机轰鸣声般激昂彭拜。
开展人才孵化,加速无人机骨干聚合
滑跑,起飞,冲向云霄。蓝天下,一架无人侦察机仿佛置身大海的一叶扁舟,上下起伏,时隐时现。李社光娴熟地操纵无人机在云层中左冲右突,寻找出路。
眼看云层越来越密,官兵的心都提到嗓子眼,李社光却淡定自若,依据相关处置流程及战术动作,无人机从一道狭窄的缝隙中急速掠出,直扑侦察地域。
“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”面对疑问,李社光坦言,关键的处置流程是新疆军区无人机专业骨干培养孵化集训成果。当晚,他通过电话,向兄弟单位无人机骨干分享这一经验,并讨论如何进一步完善措施。
为探索拓展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,新疆军区采取外请厂家院校专家跟进指导、内选优秀干部骨干教学的方式,依托李社光所在的旅开展人才孵化集训,加速无人机骨干聚合。
“我只是先行者,而非领跑者。”作为优秀无人机骨干,李社光被选为集训队教员,这名在无人机专业领域耕耘近20年的老兵,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。他坦言,这份差事有压力也有动力。在分享经验、互学互教中,自己同样受益匪浅。
“搞清楚人才是战斗力提升的关键所在,自己掌握的东西就没必要藏着掖着。”在李社光看来,新域新质战斗力建设一环扣一环,舍得把“0到1”的突破拿出来共享,兄弟部队乃至整个作战体系能力生成的每一环,才能有“1到N”的迭代积累,未来战场才会有更多懂专业、会打仗的人才涌现。
这样的大格局,像磁吸效应一样,把不同单位的无人机骨干吸引到这里“砺刃”。这让李社光想到老家院子里的李树,当一棵苗单独生长时,往往长得矮小,但如若在旁边撒下种子,树苗们就会比着劲向上生长,根深叶茂、生机盎然。“培养团队也是如此,共生共长才能竞相成才。”
集训早已结束,能量还在聚合。一有机会,李社光就会和各单位骨干分享讨论无人机战术战法成果。共同的志向,让遍布西北边陲的无人机骨干们,在无数的深夜,顶着高原的风沙、听着无人机的轰鸣,把一个个梦想书写在璀璨星空。
向着制胜未来战场的云端奋力冲锋
红蓝铅笔沙沙作响,标尺在图板上飞快移动……不一会儿,一条新规划的飞行航线沿着地图徐徐铺开。
李社光手中的笔还未搁下,耳畔已响起激烈的讨论声——
“这条航线对敌情考虑不足,这个火力点肯定会成为突防的阻碍。”
“以这个飞行高度巡航,会不会有失控风险?”
帐篷内,有的官兵呼吸急促、语速飞快,久久不能平静;有的官兵屏住呼吸,涨红了脸……
李社光并未阻止,而是快速记着什么。在他看来,“辩论”是一种加速探索未知的有效方法,“就像汽油要充分燃烧,才能加速热能向动能的转化。”
辩论,源于大家对创新的不同理解。
正如李伟所说,蹚新路才能建新功。翻看该旅近3年针对无人机实战运用的训练计划,与空军、陆航、炮兵等友邻部队的联合训练、协同训练新课题并不罕见。从一站双机、异地起降,到应急自主返航、抗结冰穿云;从打通空地情报数据链,到探索无人机与有人机的联合作战战法;从引导地面火力打击,到自主实弹射击……加速训练转型升级的快车道,几乎没有任何停歇的余地,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对改变未来战争样态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,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,不光要与对手赛跑,还要与时间赛跑。对于这支新质作战力量来说,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。而李社光永远以追赶者的姿态,只要是战斗力建设的事,总是想在先、干在前,紧盯强敌对手补齐能力短板,立身为旗引领官兵抢抓机遇、奋勇争先。
一次连队参加陆空联合演习,突遇天气极端变化,无人机多项飞行指标已接近极限,大家的心也跟着紧张起来。“平时训练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叫停了,但实战化对抗机会难得,有风险也要迎难而上。”李社光回忆说,“过去训练只想飞得再高一些、再远一些,结束后只是盯着训练数据看,如今想的是,怎么在联起来、察得快、打得准的基础上积累实战运用数据。”
当时间的质感从“长度”变成了“密度”,李社光认为,他们肩上的重担,已经由不得任何一个人放慢脚步。
“我们在赶路,别人也在赶路;我们在变,别人也在变。”下士李嘉绅对李社光这句话感悟很深,“我们与对手赛跑,更要与时间赛跑,保持清醒,才能找准新的定位,抵达新的坐标。”
2022年8月,阿里地区札达县突发山洪泥石流,通讯信号阻断,进出道路冲毁,政府急需第一手受灾情况制定救灾措施。
争分夺秒练武艺,急难时刻显身手。李社光驾驭无人机在半小时内紧急起飞,克服恶劣气象影响,通过实时传输影像资料,协助指挥部圆满完成抢险任务,用精湛的技术守护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。
二十年军旅生涯,李社光将自己的成长轨迹融入强军新时代的坐标系,无论自己的岗位怎样调整,无论手中的装备换了几茬,始终坚持对无人机事业的热爱,坚持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把职责尽好、把武艺练精,用厚积薄发的毅力成为专业领域的“大拿”。凭借过硬的能力素质,李社光当选为单位的“猎隼先锋”。他深知,未来信息化战场瞬息万变,潜在对手同样也在不断变化,建新功就必须敢蹚新路。站在领奖台上,李社光的话语掷地有声——为新型作战力量的战斗力建设拓荒铺路,向着制胜未来战场的云端奋力冲锋。
[本文刊于《中华儿女》杂志2024年第10期]
- 上一篇:普京:“核三位一体”是俄罗斯主权和安全的可靠保障
-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