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| 吴涛:“王牌号手”25载守边关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13:26 点击次数:135
作者|岳小林王昊忠鲁俊
初秋大漠,夜幕降临,随着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响起,火箭军某导弹旅“架架排序”考核就此拉开战幕。
从紧急出动到占领阵地,从机动行军到火力突击,导弹战车一路行军,一路特情不断。“全军优秀军士”、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吴涛带领发射班组连续处置“敌特”破袭、道路抢通、伤员救护等多个实战特情,凭借过硬的能力素质突破重重障碍,按时完成任务。
经过考核组综合评比,吴涛所带的发射班组在众多参考班组中脱颖而出,以绝对优势拿下“王牌发射架”称号,他也由此获得“王牌发射架长”殊荣。
“国土神圣,我不坚守谁坚守;边关艰苦,我不奉献谁奉献!”伴随战车驰骋大漠戈壁,他切身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,胸中常常豪情涌动。
盘点奋斗征程,吴涛18岁从军到边防,42岁仍坚守战位。时间给予他的,不乏环境的磨砺、任务的淬炼、家庭的牵挂。面对超乎常人的考验,他一次次听令而行,勇做刀刃上的刀尖,树立起为战耕耘、向战奔跑、备战逐梦的新时代军士典范。
没有天生的优秀战士
——“军营是座大熔炉,进去是铁,出来成钢,全看自己怎么干”
在这个旅,提起吴涛,官兵们会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:“他是真正的技术过硬、全面过硬!”
战友的称赞不是空穴来风,而是经历过一件件堪称神奇的事情后发出的由衷感叹。
连续18年担任专业“四会”教练员,连续8年被评为导弹专业一级操作号手,连续4年被评为一级发射架指挥长,20余次在比武竞赛中获奖,入选火箭军、基地专业技术军士尖子人才库,成为旅里首批军士发射架指挥长……荣誉厚重,本领必高强。其实,如此牛人,在刚刚接触导弹专业的时候,也是“白手起家”。
那时正值部队组建之初,一无装备、二无教材、三无教员,操作号手更是极其匮乏,而其中“一号手”岗位涉及专业内容最多、难度最高,仅规程要点就有10万多字,许多战友都有畏难情绪,有的官兵甚至选专业“避重就轻”“绕道而行”。
“训练不能等,战斗力建设不能等!”吴涛一拍胸膛,“咱们自己先干,一定要让装备如期形成战斗力!”
“送导弹上天是每一个导弹兵的梦想,为了这个梦,再高的‘山’都值得去攀登。”只有中专文化的他,成为全旅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,看不懂说明书,他便捧着词典逐字逐句查阅专业名词,遇到不懂的问题,就追着身边的骨干问个不停。
为搞清楚一个原理,吴涛经常加班至深夜。一段时间下来,他硬是将“天书”一样的数十本专业资料啃下来,并记下数十万字的学习资料,在专业理论、实装操作、故障分析与排除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。
“军营是座大熔炉,进去是铁,出来成钢,全看自己怎么干”。跨区驻训、装备首检、实弹发射……装备列装后,吴涛主动出击,抓住每一次机会,不断用实践打磨过硬本领。
带头报名参加军事技术、岗位练兵、实战考核等比武竞赛,屡屡夺魁折桂;积极投身新装备研学研训,利用最短时间拿下新装备操作资质……哪里有任务,哪里就有他奔波的身影;哪里有比武,哪里就有他奋战的足迹。
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,必须要有恒心、有毅力、有韧劲,让青春在奋斗中淬火、在拼搏中浴火,最终方能百炼成钢,成为发射“定盘星”。“跑三路”是操作号手本领晋级的“必修课”,但导弹电路、气路和油路图纸加起来有数百张,仅一个简单的电路板就有上百条线和密密麻麻的点。
如何把“大国长剑”的制胜“剑法”练到极致?吴涛深知,除了下苦功,没有捷径。每天完成实装操作训练后,他就在学习室的地板上摊开图纸,反复默画每个线路、每条油路。他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,每天实装操作后,结合工作原理记“三路”,大到液压油阀,小到电阻,细化到功用、位置都作了详细注解。凭着这股韧劲和毅力,吴涛把自己练成了一个“活三路”。
2008年底,在原第二炮兵首届军事技术大比武的赛场上,吴涛对导弹武器性能参数的熟练掌握、对导弹专业理论知识的一流储备、对装备故障判定排除的丰富经验,从容应对考官频频发问,一举夺得导弹控制专业士官组第一名。
“边关艰苦,但绝不能苦挨苦受。只有不断成长、不断进步,才能深刻体会到坚守的意义和价值。”随着能力素质全面提升,吴涛越来越忙,但也越来越充实,干劲越来越足。
时间流逝,吴涛不断自我打磨锤炼,从一名新号手成为官兵公认的“导弹通”。就在大家认为这名导弹尖兵可以“歇歇脚”时,他又开始为自己极限加压。
当兵打仗、带兵打仗、练兵打仗是军人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。身处卫国戍边最前沿、备战打仗第一线,吴涛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砺剑逐梦、奋勇前行,潜心钻研导弹专业,熟练掌握发射班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。他说:“熟练掌握手中武器,努力练就打赢本领,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,为强军事业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,才能履行好时代责任和担当。”
一次,该旅邀请厂家师傅来队指导训练,发射程序进入倒计时后,指挥控制舱内的电脑突然黑屏。厂家师傅一时找不出症结所在,吴涛主动请战,根据以往操作经验,拿出“三路”图一分析,发现是烧坏了一个电阻。故障排除后,专家竖起大拇指:“这个兵,牛!”
军士的“士”倒过来就是“干”
——“憋一股劲干成‘兵专家’,20多年的兵就算没白当”
“天上无飞鸟,地上不长草,四处无人烟,风吹石头跑”,是戈壁滩的真实写照。回想起2003年9月,带着优秀学员证书从士官学校毕业的吴涛,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,他和无数的戍边军人一样,决心把最好的青春,留在最艰苦的地方。
可是,刚分到单位的吴涛,就出了个“大洋相”:基础知识摸底考核“不及格”。
开弓没有回头箭。“吃瘪”的吴涛并没有气馁,反而越挫越勇。那时候,他给自己定下“三个不倒”目标:专业考核考不倒,风吹日晒累不倒,实战对抗打不倒。白天跟班训练,晚上经常开“小灶”,即使节假日也丝毫不放松……年终考核,吴涛专业理论、实装操作双双斩获桂冠。
昔日惨遭“滑铁卢”,今朝奋勇创佳绩。有人不服气,旅领导现场复试,却考出一个“百问不倒”,吴涛自此声名鹊起。吴“大拿”、吴师父、吴教员……面对战友们的褒奖,他精武砺剑的信念却更加坚定:作为一名导弹操作号手,必须把手中武器练好练精,才能肩负起强军打赢的历史重任。
武艺练不精,不算合格兵。导弹部队人人都知道:“要想当好兵,专业必须精。”吴涛凭着不怕苦、不怕累、不服输的精神,开启“疯狂模式”。别人只学考核的内容,他却捧着装备技术说明书研究个不停。经过这样一番苦学精练,吴涛在全旅的士官中第一个通过考核认证、第一个担任专业教练员、第一批成为发射架指挥长、第一批执行实弹发射任务,参加各类比武8次夺得冠军。
伴随着改革强军的号角,乘着火箭军由“兵”成“军”的东风,吴涛所在旅也迎来了换型转训、跨越发展的新阶段。新装备技术密集、系统复杂、自动化程度高,结构越来越复杂、功能越来越集成,教学训练难度也随之增加。和“00后”年轻官兵共同学习,年龄偏大的吴涛稍显吃力。
战士,就应该向冲锋的子弹一样一往无前。面对挑战,吴涛主动从“老师傅”变成“小学生”,晚上经常加班加点消化学习笔记。遇到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原理,他就黏着教员和战友请教,以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的劲头,直到把问题彻底搞清楚为止。他常说:“只有勤于学习、刻苦专研,才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。”
经过多个夜以继日的学习研读、操作训练,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,吴涛不仅和连队的年轻战士同批“毕业”,还在后续的发射架长考核认证中,以全优成绩通过考核,实现“二次破茧”。
向阳而生,让奋斗的青春尽情绽放。“尖兵”重回“巅峰”,战友们纷纷向吴涛投来赞许的目光,他却把眼光投向更远的地方。“一支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一个人技术再硬都只是‘点’的突破,整支队伍技术过硬才能形成攥指成拳的合力。”吴涛认真说道。
装备保养,教学示范,讲解原理……他总是抓住每个机会向新号手教方法、传经验、引路子,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身边战友。对此,一些人颇有微词。个别官兵善意提醒“教会徒弟会饿死师父”,有人则觉得“取得点成绩就翘尾巴,管得有点宽”。面对“杂音”,吴涛把眼睛一瞪:“都扒拉自己的小算盘,部队战斗力咋提升?!”
会打仗的“兵专家”,教出能打仗的好徒弟。吴涛所带的第一批号手、如今已成长为某分队主官的李文斌说,“他总是手把手地帮带年轻号手,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教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抠,从来都是不厌其烦、不畏其难、不遗巨细。”
当军事“发烧友”,做训练“内行家”。新号手专业能力亟需提高,各号手之间配合契合度不够……一段时间,营队临时调整发射班组,为尽快形成实战发射能力,吴涛带领班组成员抓紧一切训练时机“加油充电”,并在训练过程中总结出研讨推练、模拟摆练、实装检验、复盘提炼“四步”训练法。此举不仅有效提升训练效率,还大大缩短磨合周期。
大漠戈壁,黄沙漫卷,一场对抗演练剑拔弩张。装备故障、通信中断、号手“伤亡”等特情接踵而来。但见吴涛临危不乱、指挥若定,带领班组号手见招拆招,顺利突破险局危局。最终,一个年轻的发射班组以优异成绩一举夺得某大项任务的入场券。
备战逐梦,向战而行
——勇于做“主攻手”,当刀尖上最硬的那块“钢”
作战单元能力达标考核,他带领数名年轻号手夜以继日精心准备,以全营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上级组织的考核;发射架长认证考核,他精益求精追求极致,从数十名训练骨干中脱颖而出,以绝对优势成为首批军士发射架长……“只有荒凉的戈壁,没有荒凉的人生。”回首过往,从专业小白到技术行家,从操作号手到发射架长,一路走来,吴涛像大漠深处的胡杨一样,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,用努力和汗水铸就别样的军旅精彩。
率先请缨参加重大演训任务,第一个报名参加各级组织的岗位练兵比武……细数这么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取得的成绩,“第一”、“首次”等字眼频频出现,虽然年龄在长、军衔在增,但吴涛备战冲锋、执着奋斗的初心从未改变。
戈壁无垠,见证忠诚;征途漫漫,唯有奋斗。组织指挥零失误,技术操作零差错、武器装备零故障……弯弓在手,永做在弦之箭。吴涛始终立足岗位向战图强,扎根号位向难攻坚,坚守战位向战冲锋,用拼搏奋斗书写自己的强军答卷。
吴涛之所以被称为“王牌号手”,不仅仅是因为技术过硬,更重要的是他勇于担当,敢于在关键时刻出手亮剑,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。
此言不虚。一次实弹发射任务期间,吴涛担任操作把关,他带领班组成员严谨细致地组织导弹测试,逐台设备逐根电缆检查装备器材。就在发射前夕的操作演练时,操作号手按下按钮指示灯却不亮,眼看发射在即,吴涛很快判明故障原因,更换元件后故障排除,导弹也按时成功点火发射,受到上级领导表扬。
那次实弹发射,吴涛带领班组号手临机接令、迅即出动,飞速进入战位,按时占领阵地,凭着不放过任何一个数据、不怠慢任何一道工序、不放过有任何一个隐患的一流标准,以及精准指挥、精准操作、精准配合的制胜底气和实战技能,导弹精确命中靶标,取得重要毁伤效果。
现代装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,构造越来越复杂,遇到修理难题,经常有人说:“不用担心,还有厂家师傅呢!”吴涛反感这句话:“上战场的是我们,不是厂家师傅。自己技术不过硬,上战场必然吃大亏。”
那年中秋,西北戈壁。一次实弹发射,吴涛负责操作把关。号手按下点火按钮后,导弹却毫无反应。危急关头,吴涛判断装备某个元件出了状况!随后,专家“会诊”发现,确实是导弹上一处元件偶发故障。“我是操作把关,我上!”吴涛当即请战。凭着过硬技能,他及时完成故障元件更换。而后,导弹一飞冲天,准确命中目标。
敢于现场拍板,源于自身本领过硬。发射场坪上,墨绿色导弹直指苍穹,蓄势待发,所有人紧张有序、凝气聚神。可就在发射程序进入倒计时,异变横生,显控终端上的一个状态指示灯突然异常闪烁。这令现场的官兵束手无策。面对如此突发事件,吴涛沉着应对,准确判定故障位置,很快将其排除。指挥舱的电脑恢复正常,导弹按时“点火”,现场官兵无不叹服。
大漠边疆铸剑,戈壁荒滩砺剑,雪域高原亮剑。这些年来,吴涛先后参加实装操作训练数千次,参与处置各种技术战术特情百余起,参与执行装备测试、实弹发射、跨区驻训、红蓝对抗等重大任务20余次,成功发射各型导弹数发,没有下错过一个口令、做错过一个动作、连错过一根电缆、报错过一个信号、记错过一个数据、按错过一个按钮、损坏过一件仪器。
忠诚使命,25载铆在基层一线苦练打赢本领;不忘初心,20年扎根边疆大漠矢志强军精武。全军爱军精武标兵、全军优秀军士、西部战区备战打仗标兵个人,火箭军“十大砺剑尖兵”、火箭军砺剑贡献奖、“军事训练先进个人”、“工匠型专业技能士官”、“好班长标兵”,二等功3次、三等功5次,他用忠诚与汗水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。
近年来,在吴涛的培养帮带下,越来越多的战友成为优秀的导弹发射号手。赶上编制调整的机遇,从文书岗位转到吴涛班里的大学生士兵、中士张杨,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实现“两级跳”——从一名专业“小白”成为发射专业操作号手,又顺利通过“两长一手”等级操作号手认证,还在专业考核中取得前三名。
随着越来越多徒弟能够在战位独当一面,已经不再年轻的吴涛拼劲不减。去年,他晋升一级军士长,成为名副其实的导弹“兵王”。
“出发!”训练场上,一声大喝宛如平地惊雷。近日,该营一场实战化夜间发射演练拉开战幕。吴涛和战友们闻令而动,迅速奔赴战位。
[本文刊于《中华儿女》杂志2024年第10期]